何为胞波?唇齿相依,休戚与共,守望相助。
3月28日,缅甸中部7.9级地震发生后,废墟下的搜救、生命奇迹的出现、面向未来的前行和重建,灾区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各界的心。
前方,中缅救援力量全力以赴,“做能做的事,帮更多的人”。
后方,无数善意的暖流翻山越岭汇聚,万千微光凝聚成团结、温暖的火苗,照亮黑夜。
云南力量,奔赴
“3月29日从云南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出发,乘坐飞机前往缅甸仰光,再转乘车前往内比都。哪吒也踩着风火轮疾驰缅甸……”4月5日,从内比都灾区返回仰光休整途中,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队员、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护师阿晓明画下了第一幅画,这也是他用画笔生动记录的赴缅抗震救灾日志。
“哪吒的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阿晓明指着画作中三头六臂的哪吒造型说,“三个头颅象征着我们多维度的工作,左侧是医疗救援,中间是救援行动,右侧则是疫情防控。”
“作为代表中国和云南的国际救援力量,我想通过画作,把哪吒不服输的精神带到救援现场,为缅甸抗震救灾贡献一份力量。”在阿晓明看来,这位神话英雄不屈不挠、守护正义、庇护百姓,与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的责任担当完美契合。
胞波热线,上线
4月2日,仰光中国文化中心多平台发布了由云南日报、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澜湄国传”连夜紧急制作的《震后传染病防疫小知识》缅语海报,短时间内就被缅甸读者广泛转发。
这是地震发生后“澜湄国传”第一时间开设的“胞波情暖·吉祥热线”栏目相关产品,该栏目发布各类震后服务信息。
“这组海报制作得太及时了!”来自缅甸曼德勒医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哥哥乌第一时间就分享了这组海报。在社区安置点帮忙时,他总会把这份防疫指南拿出来,叮嘱大家做好防疫工作。
“海报内容简单易懂,让不同年龄段的受灾民众都能快速掌握防疫要点。”缅甸卫生部公共卫生司佐佐奥博士把这组海报自己的社交平台。他表示,在灾后卫生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这些实用的防疫知识能有效降低疾病传播风险,保护脆弱人群的健康。
在佐佐奥博士看来,这是一次跨越国界、跨越语言的健康守护行动。随着海报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缅甸民众开始重视灾后防疫。
跨国搭档,集结
3月30日清晨,一则《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在废墟下成功救出一人》的消息在社交媒体刷屏。历经9小时车程,从仰光刚刚赶赴内比都的伊伊秋和好友刘贵源看到救援定位信息后,立即赶往救援现场。在余震不断的危险环境中,他们目睹了中国云南救援力量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场景。两个缅甸年轻人毫不犹豫地找到了救援队负责人,主动请缨担任翻译志愿者。
在随后的救援工作中,这对年轻搭档全程参与了医疗支援、安置营地搭建、疫情防控等重要任务的陪同翻译。“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队员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但从没有人喊苦喊累。”伊伊秋回忆说。最让她震撼的是3月31日下午的场景:45摄氏度的高温下,医疗队员们在内比都千床医院临时帐篷里连续工作3小时,完成工作时,每个人都因严重脱水几近虚脱。
4月2日开始,在千里之外的云南昆明,也有无数这样的搭档投入到了震后救援、信息传递工作中。
“最开始是有了‘援缅志愿服务群’微信群,然后群里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目前总共90多名群成员,每天能保证10人左右到岗参与各项工作。”志愿者、云南师范大学缅语专业学生马东华说,4月1日晚,系里发布招募通知时,缅语专业同学的报名速度让老师都感到惊讶。
这个微信群里,有学缅语的中国学生,也有学汉语的缅甸留学生。大家要负责搬运来自全国各地的救灾物资,需要往返领事馆、仓库和机场之间协调转运,还要承担翻译、物资清点等工作。“最近天气不太好,主要任务是抢在下雨前完成露天物资的转移。无论男生、女生,无论中国人、缅甸人,大家都抢着干重活累活,没有一个人退缩或抱怨。”缅甸留学生林圆圆看到满载物资的车辆,仔细统计每一份物资时,在心里向中国胞波说了无数次感谢。
马东华说,作为缅甸语学习者,比普通人更了解这个邻邦的文化习俗,在救灾物资分类、缅文翻译方面能发挥优势。“其实,看到新闻里灾区的画面,我们都想为当地百姓做点什么,胞波有难、义不容辞。”
“中国医疗队就像黑暗中的曙光,为缅甸灾区带来了温暖和希望。”回忆起与云南救援医疗队并肩作战的日子,伊伊秋的眼中泛起泪光。刘贵源说,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展现的专业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让他们萌生了到云南留学的愿望。他们希望未来能成为缅中友谊的使者,将这份跨越国界的爱继续传递下去。
在废墟之上,在余震之中,善意有回声,希望被托举。(记者 韩成圆 张莹琳)
相关文章:
人民日报刊文:外贸新动能加快培育04-14
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开馆04-14
马来西亚“中国山”:令人动容!华人墓碑上用汉字刻着故乡04-13
人民网评:紧密链接全球,共享中国机遇04-13
焦点访谈|千磨万击还坚劲 现代服务业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04-13
中国组装美iPhone产线停工?厂商回应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