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文可
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公众对疫苗接种仍存在诸多误解,如“孩子体质好不用接种”“自然感染优于疫苗免疫”等。
记者邀请河南省儿童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科长甄兴刚、主管护师王文聪就临床常见的疫苗接种误区进行“辟谣”,帮助大家正确认识疫苗接种,共筑免疫屏障。

记者 王晓伟 图
误区1:疫苗有不良反应能不打就不打
真相:疫苗作为一种预防性生物制品,少数人接种后可能有些不良反应,如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硬结,全身性的发热、乏力等不适症状。
不过,这些症状大多数是轻微的,可以自行恢复或经过适当处理后恢复,不影响后续剂次疫苗的接种。只有极少数对疫苗严重过敏等情况才是接种疫苗的禁忌证,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疫苗带来的保护作用远远大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不接种疫苗会使个体和群体面临更大的疾病风险。例如,流感疫苗接种后的轻微不适,与流感发病时的高热、肌肉酸痛相比,其利远大于弊。
一种疫苗从研发到上市,通常至少要经过8年,甚至20多年漫长的研发历程。同时,疫苗的质量标准是广义的质量标准,包括全过程控制,即在对生产工艺参数进行严格规定的基础上,对每个生产环节均需设置检测点和控制要求,且最终产品含有安全性、有效性等控制指标。因此,大家不必过于担心疫苗的不良反应与安全性。
误区2:孩子身体素质好不需要接种疫苗
真相:无论孩子身体素质如何,都需要接种疫苗来建立免疫保护。
首先,孩子的免疫系统仍在发育中,无法完全抵御所有病原体。接种疫苗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为孩子的健康提供保护。
其次,身体素质好不代表孩子不会感染传染病,一旦感染,病情可能同样严重。例如,百日咳、麻疹这类强传染性疾病,未接种疫苗的孩子一旦接触,极易感染。
误区3:自然感染比疫苗免疫更好
真相:自然感染的确可能激发免疫力,但风险极高,可能导致严重的疾病后果,甚至留下后遗症。
例如,麻疹可能导致肺炎、脑炎甚至死亡,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可致终身残疾。
疫苗是经过科学设计和严格检测的,能在不引起疾病的情况下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安全性和有效性有保障。
误区4:接种疫苗后就一定不会得病
真相:有的人认为接种疫苗后就一定不会得病,进而不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这是极其错误的认知。
接种疫苗可以大大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但不是绝对的保护。
首先,疫苗的有效率并非100%,如流感疫苗有效率为40%~60%。其次,个体免疫系统有差异,免疫功能弱的人接种后可能无法产生足够免疫应答,抗体不足就仍有感染可能。再次,免疫需要时间,部分疫苗需2~4周生效,其间可能感染。最后,病毒会发生变异,如流感病毒变异快,疫苗需每年更新。
误区5:接种疫苗后仍生病,说明疫苗无效
真相:接种疫苗后,发生感染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如接种时间不当、个体免疫反应差异、感染了疫苗未覆盖的病原体等,并不能说明疫苗无效。
例如,肺炎球菌目前共发现了90多种血清型,而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只能预防其中较易致病的13种血清型引起的疾病;再如,人乳头瘤病毒仅已知的亚型就超过了150种,而二价HPV疫苗覆盖HPV16、18两个高危型别。
即便感染,由于人体接种疫苗后会产生一定抗体,这样接种过疫苗的人往往症状更轻、病程更短,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也更低。
误区6:疫苗可治愈疾病
真相:疫苗的作用是预防疾病,而不是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
例如,狂犬病疫苗需在暴露后潜伏期内接种才有效。在疾病发生前接种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误区7:儿童一次接种多种疫苗(联合疫苗)免疫系统会“超载”
真相:儿童的免疫系统可以同时应对多种抗原的刺激,与儿童日常接触到的微生物抗原种类和数量相比,疫苗抗原量微不足道。
此外,联合疫苗如百白破—脊灰—Hib五联疫苗,经过科学研究和验证,不会对儿童免疫系统造成“超载”,还能减少接种次数,提高接种效率。
误区8:只有儿童才需要接种疫苗
真相:接种疫苗不是儿童专属,人的一生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疫苗来保护。
例如,老年人免疫力降低,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可降低带状疱疹发生率;被狗咬伤后,需要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总之,成人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接种相应疫苗,保护自身健康。
误区9:周围人都接种了疫苗,自己不接种也没关系
真相:这种想法忽视了个体在群体免疫中的作用。
群体免疫力是通过让一个群体中有足够多的人获得免疫力来打断感染链,从而保护这个群体中少数不能接种疫苗的人群。但这个模式要真正起作用,群体中接种疫苗的人必须足够多。此外,人群形成免疫屏障可以有效阻止疫情传播,但不代表个体不感染。
误区10:某些疾病已消失,无须接种疫苗
真相:一些曾经被控制的疾病仍有复发的可能。
例如,我国通过疫苗接种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状态,但在全球范围内脊髓灰质炎还有发病。接种疫苗是防止疾病卷土重来的重要措施。
误区11:进口疫苗比国产疫苗好
真相:无论国产疫苗还是进口疫苗,上市前均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上市前审批过程,经国家药监部门确定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生产质量的稳定性之后,才能获得药品文号,进行生产、上市。疫苗的选择应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建议,而不是单纯根据产地来判断。
甄兴刚和王文聪提醒,大众要通过正规渠道接种疫苗,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预防接种门诊等。此外,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官方网站以及专业的医学书籍、医生的咨询建议等获取可靠信息,避免轻信网络上未经证实的信息。
相关文章:
用好沸点会杭州私域直播爆品展会,这二大误区90%的人都踩过!04-24
一次说清11个疫苗接种误区04-23
云南男性九价HPV疫苗首针接种启动 市民可多渠道预约04-21
为溶血性疾病治疗提供新靶点,专家团队在《细胞》发文04-20
22点和23点睡觉,差距到底有多大?04-19
95名!吉安最新招聘04-19
今日辟谣(2025年4月17日)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