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碑刻出土引出廉吏故事


如今,很多市民游客在蔡襄祠内看到《泉郡守五岳蔡公德政碑》,一开始可能会误认为这方碑刻是称颂蔡襄的,其实,这方碑刻原来并不在蔡襄祠内,而是位于蔡襄祠旁的蔡五岳祠内。1984年,泉州文管部门在修整蔡襄祠时才在附近发掘出来。碑刻的出土,带出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也带出一位不为泉州人所熟知的清官廉吏的故事。
该碑刻位于蔡襄祠内东廊碑林第一方,花岗岩材质,碑高267厘米,宽109厘米,厚18厘米,碑文为楷书,共有25行,下段部分风化字迹漫漶不清。

位于洛阳桥附属文物蔡襄祠内的《泉郡守五岳蔡公德政碑》(陈晓红 供图)
1985年,著名的地方文史专家陈泗东在其撰写的《山川 良吏 人才:读〈泉郡守五岳蔡公德政碑〉有感》一文中对这方石碑的发现、缘起、价值等作了阐述,“蔡善继任内为泉州人民办了许多好事,也是一位良吏,人们把他和蔡襄并美。刚好两人都姓蔡,人们并称为‘前蔡后蔡’,他离任后泉州的绅士们择址蔡襄祠边,建一座‘蔡五岳祠’,并树了这方丰碑......蔡五岳祠和碑乾隆《泉州府志》都失载,所以碑文也是泉州地方文献的一篇佚文。”
陈泗东在文中对碑文及其价值进行了解读,“最需要介绍的是碑末列了数十个在籍绅士的姓名,官位最大是宰相,最小的是秀才,都是当时泉州的俊彦。实际上这是一份泉州人才的花名册......在封建社会中,最堪羡慕的学位莫过于天子门生的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和会试的会元与会魁(前五名)、乡试的解元,在这张名单上都应有全有......在封建社会中,最堪夸耀的官位莫过于宰相和尚书,在这张名单上也成群结阵。计宰相七人:史继偕、林欲楫、杨景辰......尚书五人:黄克瓒、黄汝良......”
“蔡襄、蔡继善这样的地方良吏,既注意经济建设,又注意培养人才,泉州宋、明两代的经济文化建设高潮同步而来,和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陈泗东感慨地说。



抗疫救民 严禁苛敛



蔡善继非常推崇蔡襄,并因与蔡襄一脉相承的德政,与蔡襄并称“前蔡后蔡”。(泉州晚报社资料照片)

在泉州人心中,北宋曾两知泉州的贤守蔡襄,有着崇高的地位,这位蔡善继因何能与其并称?这方碑刻的碑文由当时的新科状元庄际昌撰写,将蔡善继在泉期间的廉政、德政事迹作了全面的总结。
蔡善继(1565–1635),号五岳,浙江乌程(今湖州)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历任莆田知县、广东香山知县、工部主事、南京兵部郎中、泉州知府、福建左布政使、两广总督等职。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任泉州知府。
根据碑文,蔡善继到任泉州,就碰到了一场“大考”。据载,万历四十二年至四十三年(1614–1615年),泉州爆发严重的疫情,“属岁祲,疫疠大作”,《闽书》载期间“死者相枕”。瘟疫期间,蔡善继多方劝赈,设药局,施药施钱,并借公款派人购粮平抑米价,“又令坊甲察民疾苦”,严令胥吏不得克扣赈资,所有收支都刻碑公示。蔡善继还日夜亲巡乡里、捐出俸银购置药材,在他的努力下,灾民“全活甚众”,数以万计的灾民因此活了下来。
除了积极抗疫,蔡善继还严明法度、治腐惩贪,大大缓解了民生困境。彼时正值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官吏加剧对人民的盘剥。蔡善继到任后,严禁苛敛,简化赋税,裁撤徭役,裁减冗费,对此《闽书》有载:“时承平久,吏习寖弛。善继至,首禁苛敛,汰冗役,民困以苏。”
此外,蔡善继还“革除积弊,民无横敛”,令禁止胥吏借征税之名勒索百姓,并且严查贪腐。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晋江发生胥吏私吞赈银案,蔡善继亲审追赃,严惩涉事者。



筑塔疏河 振兴文教



江上塔矗立在泉州的母亲河晋江南岸,是古代船舶进入晋江水域的重要航标。(陈起拓 摄)

蔡善继在任期间,泉州除了瘟疫横行,水患也很频繁,蔡善继积极采取措施治水,疏通河道、增筑河堤、建塔“锁关”。碑刻中还提及由蔡善继组织修建、如今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江上塔。江上塔既见证了他治水的功绩,更寄托了他振兴文教的理想和作为。
碑文载蔡善继“环郡濠堑沟渠疏通,俾无澱淤。”据清乾隆二十八年《泉州府志》及清道光版的《福建通志》记载,蔡善继在职期间主持疏浚洛江、温陵江(今晋江)水道,主持修复洛阳桥,增筑石堤三十里,而且费用取自地方公帑结余,“费不及民”,不增加百姓的负担。

江上塔通高12.5米,塔身每面都有浮雕,造型简约,布局匀称。(陈起拓 摄)
蔡善继建江上塔同样以“捐资鸠工”的方式,不给百姓增加额外负担。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明万历间,郡守蔡善继建塔江上,以锁内堂水口。”清咸丰四年(1854),观察使庄俊元利用泉州西门定应宫内宋代石塔的部分构件重建。
江上塔位于晋江南岸溜石塔公园的溜石山上,沿着公园石阶拾级而上,到达最高处就看到了江上塔掩映在苍翠的树林中。该塔为12层的仿楼阁式花岗岩实心塔,塔身由下部的六角3层仿楼阁式石塔及上部的9层幢式石塔组成,层层收分,通高12.5米。底作须弥座,各向宽3.44米,西向设台阶。塔身每面都有“菩萨”“天神”等佛像浮雕,布局匀称。最上两层为方形,每面分别阴刻楷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顶装葫芦形塔刹。整座塔结构严谨,造型简约。
江上塔成为古代船舶进入晋江水域的重要航标,与姑嫂塔、石湖塔并称“泉南三塔”。江上塔不仅兼具导航和防洪的作用,据《闽书》记载,蔡善继的建塔初衷是“以祝邦人状元及第者”,巧合的是,塔建成当年(1615年,乙卯年)的乡试中,泉州士子中举者多达48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晋江士子庄际昌连中会元、状元,终结了泉州自南宋曾从龙后四百余年无状元的尴尬。这些历史的巧合被泉州官民视为蔡善继“德政之验”。



德政相承 双蔡并美


除了建塔寄托对泉州文教昌盛的祈愿,碑文还记载了蔡善继“饬黉宫废务”,修缮泉州府文庙、学宫等诸多振兴文教的作为。蔡善继在泉期间的种种德政,令泉州士民视为延续了蔡襄“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将其与蔡襄并称“前蔡后蔡”。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蔡善继组织对因几次地震塌坏的泉州府文庙、学宫进行了重修。《闽书》中也有记载“蔡善继守泉,首重教化,修葺文庙,延名儒讲学,士风为之一新。”
蔡善继施行的诸多务实之策,深受泉州士民爱戴,《泉郡守五岳蔡公德政碑》和《泉州府志》也赞其守泉期间:“悉心民瘼,布政清和。”
因此,史载蔡善继从泉州离任时“百姓遮道泣送”。他离任后,泉州士民还在蔡襄祠旁建蔡五岳祠以铭记他,这方碑刻便是建祠时所立。
在岁月的洪流中,蔡五岳祠早已坍废,江上塔巍然如旧,《泉郡守五岳蔡公德政碑》依然字字铿锵,正如碑文所言:“勒不朽于亿万斯年”,历史留给泉州的这两座跨越时空的廉政丰碑告诉我们,历史和人民终将永远铭记那些真正为民请命的人。
来源:泉州晚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