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新能源材料与绿色化工重点实验室。(资料图片)

在甘泉堡云创众创空间,孵化企业工作人员正在办公。(资料图片)

国能新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聚丙烯新产品。(资料图片)

新疆中科传感有限责任公司的NTC热敏电阻器自动化生产线。 (资料图片)
新疆网讯 (全媒体记者王丽丽)乌鲁木齐以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建强“孵化链”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深化产学研融合破解产业难题、实施“揭榜挂帅”攻关核心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当地搭建众创空间和产业研究院,联动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推动如高温传感器、聚丙烯新材料等成果落地,并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目前,乌鲁木齐建成25家科技孵化器,10家领军企业崛起,跨区域协同机制覆盖28个国内城市及中亚多国,赋能高质量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科技创新中蕴含巨大的价值,只有落到产业上,才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生态,力争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上取得新突破,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近段时间,记者采访发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之下,乌鲁木齐找准产业发展需求的“钉子”,砸实科技成果转化的“锤子”,让更多科技成果迈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奔向大市场。
这样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科技转化成果
培育创新动能
乌鲁木齐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建成2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11家)、62家众创空间,培育出中科传感等高新技术企业,推动3D打印等科技成果产业化。
破解技术难题
通过“企业出题、院所答题”模式,促成国能化工与北京研究院联合研发聚丙烯新产品,德蓝水技术牵头组建产业研究院,整合高校、企业资源攻关水资源利用等关键技术。
推动协同创新
采用“揭榜挂帅”机制破解动物疫苗佐剂等“卡脖子”技术,天康生物联合兰大等机构实现进口替代。建立覆盖28个国内城市及中亚国家的协同创新网络,启动铝基纳米材料等院士项目。
新疆中科传感有限责任公司研制出- 50℃至1000℃高温热敏芯片和高温温度传感器,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
乌鲁木齐建成25家孵化器、62家众创空间,培育10家科技领军企业,促成28城跨国创新合作,实现3D打印量产、聚丙烯新品研发等成果转化。
建强孵化链
让创新好技术变成产业新应用
4月15日,在新疆中科传感有限责任公司,高温热敏芯片和高温温度传感器正在试生产。
面向汽车航空工业等极端环境下快速温度测控的需求,新疆中科传感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团队研发的“汽车航空工业等极端环境下用高温热敏传感器研制项目”,研制出-50℃至1000℃高温热敏芯片和高温温度传感器,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助力我国科技高质量发展。
这个项目是“创客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孵化的项目之一。该大赛相关工作人员曹骥说,围绕大赛发掘和培育的优秀项目和优秀团队,通过搭平台、聚资源、配服务的方式,更好帮助企业和创客获得项目落地资源、促进项目成果转化。
这只是乌鲁木齐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建设方面,乌鲁木齐优化“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科技创业孵化链,大力培育产业全链条、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专业孵化服务体系,增强科技成果孵化育成能力。
截至去年底,乌鲁木齐已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25家(国家认定备案11家),众创空间62家(国家认定备案21家)。
甘泉堡云创空间通过搭建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促进各方深入了解,帮助孵化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并助推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新疆运联创科科技有限公司就是甘泉堡云创空间孵化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负责人吴勇说,通过云创空间为企业搭建了与政府沟通的桥梁,让企业更深入了解相关惠企政策,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
更多创新好技术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的培育下,不断变成产业新应用。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通过需求征集了解到,入驻孵化企业、乌鲁木齐鹏程远华三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遇到了亟须解决的3D打印机性能提升问题。
“针对这一需求,我们通过深入调研,了解到我校研发的一项专利技术创新性很强,能够很好改善3D打印机性能。”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企业服务中心主任李慧说,通过多次组织校企双方进行多次技术对接和洽谈,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了产学研合作,共同进行进一步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推广。
技术应用后,显著提升了企业3D打印机的自动化程度和稳定性,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增强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该企业3D打印机目前已经实现了量产,企业已成功培育为高新技术企业。
融合产学研
联合攻关加速产品研发
企业“出题”,研究院“答题”,让实验室的“种子”在产业“土壤”中生根发芽,全面协调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力量,以及生产线的作业力量,产生“1+1+1>3”的协同效应。
在国能新疆化工有限公司高速运转的生产线上,白色米粒状的聚丙烯新产品GX2026S被“打包”成袋,源源不断地运往下游企业。
国能新疆化工有限公司质量技术部业务经理刘义说,这款新产品是由国能新疆化工有限公司与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通过产学研深度协同合作共同研发。
瞄准产业重大需求和技术难题,与龙头企业深度绑定——国能新疆化工有限公司与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组建跨地域联合攻关团队,整合双方在工艺生产、产品研发领域的顶尖力量,从前期市场调研到产品设计,从工艺参数优化到质量检测把关,团队人员成功攻克工艺控制、质量稳定性等系列难题,最终实现新产品的工业化生产。
聚丙烯新产品GX2026S的成功研发,不仅丰富了国能新疆化工聚烯烃产品种类,更凭借其优异性能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推动了产学研深度合作,为后续高端产品开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融合创新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前沿技术高效对接市场。
乌鲁木齐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将科研势能转化为产业动能,在创新赛道上赢得主动权。
德蓝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去年乌鲁木齐新培育的10家科技创新领军企业之一,该公司牵头组建的新疆非常规水资源开发产业创新研究院,是新疆第二批产业创新研究院。
该公司董事长曾凡付说,产业创新研究院将继续聚焦水资源等重点领域技术需求,推动新疆非常规水资源开发产业创新研究院快速建设,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单位以及行业重点企业,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仪器设施、实验室资源、市场需求等创新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对行业的应用技术、关键技术和产业化工艺进行开发和研究,形成良好的产业化条件和应用规模,推动研究院实现向企业型创新机构的全面转型。
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还需优化创新环境,构建更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乌鲁木齐强化高能级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与技术转移转化。
新疆新能源材料与绿色化工重点实验室,是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聚焦绿色氨、绿色甲醇等绿色化学品合成过程中的催化材料先进性制备与可控催化转化,聚焦煤系共伴生金属铝硅镓锂锆锗等协同提取与高价值化利用,致力于新能源碳电极材料、电解水制氢电极材料等先进制备及应用技术的研发。
目前,实验室已启动建设,预计今年将正式运营。“实验室将突破碳电极材料、工业催化材料、环境功能材料等先进制备及应用技术瓶颈,推动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实现从基础原料—工业材料—高端材料产业转型升级,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新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新疆新能源材料与绿色化工重点实验室主任、新疆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杨文静说。
实施“揭榜挂帅”
为科研与产业架设“高速路”
协同创新模式能够充分集聚国内外优势科技力量,尽快集中攻克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把技术大咖和产业中难啃的“硬骨头”串联起来的是新疆实施的“揭榜挂帅”机制,也是一种协同创新模式。乌鲁木齐瞄准产业重大科技需求,实施“揭榜挂帅”政策,集中科研要素解决技术需求的同时,也让拥有技术的企业找到“用武之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揭榜挂帅”机制是一种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是政府通过广泛征集、遴选企业技术难题形成攻关榜单,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揭榜的方式,组织调动全社会力量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突破发展瓶颈的创新制度,有效破解企业发展难题,让高质量发展成色越来越足。
水包油包水型动物疫苗是目前主流的油乳疫苗剂型,其关键组分为占疫苗组成约50%的油佐剂。国内市场上,此类佐剂尚无成熟、可规模化生产的国产替代品。因此,该类佐剂的生产制备技术对我国动物疫苗生产行业而言是一项关键核心技术。
天康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面临同样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天康生物提出技术需求,通过“揭榜挂帅”项目,与兰州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联合攻关。通过三方联合协同攻关,成功实现了油佐剂的进口替代。该技术属国内首创,经性能评价,其免疫应答水平优于进口佐剂。目前,该技术的开发研究已经结题,正等待验收。
乌鲁木齐通过深化跨区域协同创新合作机制,促进城市间政策融通、资源流通、服务联通,推动产业合作、技术合作与人才合作,打造跨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和政策链,推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
目前,乌鲁木齐市已与国内28个城市建立跨区域协同创新合作机制,同时,拓展到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阿拉木图和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撒马尔罕。这组数字见证融合创新成效初显。
今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发展计划院士项目“铝合金纳米复合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在乌鲁木齐启动。这一项目通过铝合金纳米复合技术的运用,将石墨烯和碳纳米管放进铝基材料,让材料强度更高,导电率和导热率更强,电晕损耗更低、耐候性更好,更好赋能新一代架空线等产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张荻是此次项目的负责人。张荻说,在新疆启动项目,就是希望项目和新疆的铝基产业相结合,做出高导电、高导热、高强度、高弹性模量的铝基复合材料。
“希望三年之内我们建设年产50吨的高性能铝合金导线生产中试装置,年产500吨的高性能铝合金结构件生产中试装置,并在这基础上在一些高端装备中进行示范应用,随后面向新疆、面向全国进行规模化应用研究。”张荻说。
相关文章:
清新区“双百行动”服务队:推动校地合作,共谋发展新篇章04-16
清远清城:为种好米“代言” 清城水利以水赋能丝苗米产业高质量发展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