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文章网 网站地图

国学成语|枚乘:两次劝谏也没能阻止的皇家内乱之一发千钧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6:42:00    

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西汉“七国之乱”的故事大伙耳熟能详,但可能不清楚其间曾有人摆事实、讲道理试图阻止这一叛乱,可惜无功而返。

此人就是汉赋名家枚乘,他的代表作《七发》在辞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以宏大的结构、繁富的辞藻、铺排的描写手法、主客问答的体式,奠定了汉大赋的写作范式,并成为“七体”的开山之作。

在他的暮年,初登大位、久仰其名的汉武帝刘彻亲自下令用“安车蒲轮”邀请入京,可惜好心办了坏事,枚乘因年事已高,死在了途中。

两谏吴王 无功而返

枚乘,今江苏淮阴人,生年不详。

起初,枚乘担任吴王刘濞的郎中。郎中属员外级,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等。

成语故事《清君侧》中曾经提及,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

而背后的真实原因则是杀子之仇和削藩威胁。前文说过,景帝刘启还是太子时曾经失手打死了刘濞的儿子,登基后又试图削藩,消除地方对朝廷的威胁。

尽管刘濞有造反的理由,但枚乘还是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潜在的危险,于是上书规劝刘濞说:“用一缕丝系住重达千钧之物,上悬至无穷之高处,下垂到不测之深渊,即使一个蠢人也知道绳子会断。如果一味坚持自己的想法,必定危如累卵,比登天还难。想要热汤凉下来,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抛弃仁义违背天理,可能当时并没感觉到它的恶,但到一定时候就走向败亡。我希望大王您认真思考并身体力行,这是百世不变的正确道理。”

枚乘的上书文采斐然,而且摆事实、讲道理,可谓苦口婆心,但刘濞一个字都没有听进去。

见此情形,枚乘等人只好怏怏离开吴国,来到梁国担任了景帝的胞弟梁孝王刘武的高级幕僚。

“七国之乱”爆发后,面对叛军的强大攻势,一心自保的景帝刘启将建议削藩的晁错残忍腰斩,希望刘濞退兵。

见此情形,枚乘再次上述刘濞说:“想当年秦国发动对六国的战争,六国联手对抗秦国,但最终失败。为什么呢,因为双方地利不同、百姓多寡不一。现在汉朝的土地是秦国的十倍,臣民是秦国的百倍,吴兵与汉军相比,就像苍蝇蚊子在一群牛身上爬,又像用腐肉去挡利剑,两兵刚一交锋,吴军就必然丧失战斗力。尤其是您虽为诸侯,但实际上比天子还富有;隐藏的势力超过朝廷。现在皇帝已经杀了晁错谢罪,一旦知道你其实有吞并天下的野心,一定会勃然大怒,想方设法将您击败,到时后悔都来不及。”

所谓好言难劝该死的鬼,而且吴王刘濞接连取胜,根本不想半途而废,最终兵败身死。

受知两朝 泽被后人

“七国之乱”平定后,枚乘名扬天下。景帝刘启召请枚乘入朝,担任弘农郡都尉,秩比两千石,妥妥的高干待遇。

但枚乘长期担任诸侯大国的上等宾客,与英雄豪杰交游,自由自在惯了,不喜欢在体制内“朝九晚五”,于是称病辞职,再次来到梁国投奔了景帝的亲弟弟梁王刘武。

当时,梁王的宾客都善于撰文作赋,其中以枚乘水平最高。

可惜的是,公元前144年,梁王刘武因受到景帝的疏远和猜忌,返回封地后不久就郁郁而死,没了靠山的枚乘只好回到了老家淮阴。

景帝去世后,武帝刘彻即位,刘彻还是太子时就听说枚乘的大名,于是亲自下令派出“专车”征召枚乘入朝。考虑到枚乘年事已高,经不起颠簸,专车的车轮特地绑上了柔软的蒲草,可惜枚乘还是因为旅途劳顿,死在了半路上。

深感遗憾的武帝刘彻下诏询问枚乘儿子的情况,可惜没有善于写文章的。好在后来在梁国睢阳找到了枚乘的庶出儿子枚皋。

枚皋文思敏捷,是个多产作家。史书说他“为文疾,受诏则成,故所赋者多。”其中有名的汉赋就有120多篇。

国学经典欣赏:

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县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马方骇鼓而惊之,系方绝又重镇之;系绝于天下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不容发。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今欲极天命之寿,敝无穷之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以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难,此愚臣之所大惑也。

——《汉书·贾邹枚路传》

(大众新闻记者 武宗义)

相关文章:

国学成语|枚乘:两次劝谏也没能阻止的皇家内乱之一发千钧04-16

扒一扒低空经济2万+采购数据,湖南最活跃,小地方的机会来了04-03